手工裝裱材料*糨糊粉* 書畫裝裱機也可以使用
中國的書畫,是世界各國一致公認的東方藝術之瑰寶?,F存文物書畫飽經風雨、歷經滄桑而得以流傳下來,文物修復工作者功不可沒。隨著文物的不斷流傳,書畫修復技術也不斷創新、發展和完善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工藝技術。
筆者從事文物書畫修裱已有幾十年,在實踐中總結了漿糊制作和應用方面的一些小技巧,供大家參考。
文物書畫修復對漿糊要求特別高,基本上都是自制而成并且黏性較強?,F在市場上出售的各種黏合劑:如合成漿糊、纖維素、膠水等,都不可以用于修復文物書畫,瓶裝漿糊因制作中摻有少量鹽分也不可用于修復文物書畫。
在文物書畫修復過程中,各類裱件層與層之間的黏合全靠漿糊。漿糊的制作保存和操作者的水平是決定書畫裱件能否平挺柔軟,會不會發霉或遭蟲蛀,以及是否會變形的重要因素。
古代制作漿糊大多是在淀粉中摻適量軟化劑和防霉防腐劑,同時根據氣候的變化適當改變配料的劑量。南北方制作漿糊的方法也有所不同:南方一般用精白面粉與水直接調成漿糊,北方慣用淀粉去面筋來制作漿糊。
目前江南一帶配制漿糊多用結晶明礬做防腐防霉劑。入配明礬的比例為:每公斤面粉加入研成粉末的明礬約12克,夏季可增加到16克。在漿糊中加入明礬既能防腐防蟲,又能固定書畫的墨色,還能降低裱件中的吸潮性而且使書畫在懸掛時平展,不易因氣候變化而變形,同時可以增加漿糊的黏度。但明礬的劑量不能過多,否則漿糊會呈酸性,使書畫材質變脆。
漿糊的制作
漿糊的制作方法主要有水沖法、蒸氣吹法、鍋熬法和直接制糊法。
根據實踐經驗,筆者認為漿糊制作用水沖法又快又好。
先在陶瓷缽頭中加入1斤特制面粉,再加入研成粉末的明礬約6克。用溫水刷漿頭(水溫要根據氣候冷熱變化而適當調節)。用溫水和面粉放在缽頭底用木棒攪拌調和,調成漿頭,以不留小疙瘩為好。然后用100℃的沸水慢慢沖入漿頭,邊沖邊用力順時針攪拌,直到漿頭由薄變厚、由白轉黃。這時停止沖水,但仍需繼續用力打漿,直至水和面粉充分調和,發出光亮方可停止。這就說明漿糊制作成功了。漿糊打好后,拍平表面,澆上一層清水,行話叫做“養漿”。養在冷水中保存,不會變質結硬皮。秋冬每天換水一次,春夏每天換水幾次,如儲存在冰箱也可久儲不壞。
漿糊的應用
由于制好的漿糊是厚漿糊,裝裱文物書畫時要根據各道工藝需要,適當加清水配制調成稠稀不同的漿糊及漿水。
文物書畫修裱實際用漿的厚度既要按各材質的不同,又要根據裝裱對象的生熟厚薄及吸水程度等實際情況決定。例如托畫心,染色鑲料,如果用質地厚實的紙或絹,及礬性足的熟絹熟紙,以及一再礬熟的舊畫絹心,紙心,用漿需厚些。關于厚度的測定,可在上漿后用手指試黏,有黏感即已夠厚。如果畫心質地薄而松,一般生宣紙以及托手卷復背,復手卷等,漿水要薄些。
用漿全靠精心研究,積累經驗。裱件不脫不黏,舒卷之間靈活軟適,說明用漿恰到好處。
日前,一種建立在傳統裝裱和現代機裱基礎上而創新的字畫裝裱技術問世,這種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的裝裱技術被業內稱作為“手工機裱”。
這種技術是本中心根據十幾年的實踐經驗,總結出的一套快速實用的裝裱解決方案--“手工機裱”技術,使字畫裝裱變得是十分輕松簡單。既解決了傳統裝裱的速度慢問題,也解決了現代機裱的不易揭裱問題。
同類文章排行
- 手工裝裱材料*糨糊粉* 書畫裝裱機也可以使用
- 書畫裝裱機*永泰*客戶使用現場
- 書畫裝裱之---? 托畫心
- 經典書畫裝裱機 大尺寸 2DZBJ-E
- 新款智能型書畫裝裱機 2DZBJ-D
- 新款智能型書畫裝裱機 2DZBJ-C
- 經典手動書畫裝裱機 型號:2DZBJ-B-1
- 中國書畫裝裱工藝發展漫談 永泰裝裱 周和德
-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永泰裝裱機械書
- 裝裱人的探索: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